科普文章
【杨柳科普】清华学术临床中心(ACP):跨学科医疗创新如何惠及患者
一、ACP是什么?——医疗界的“创新共同体”
如果把医院比作人体,那么ACP(AcademicClinicalProgramme,清华学术临床中心)就是连接各器官的“智慧神经”。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科室,而是由清华大学牵头、多家附属医院共同参与的“跨学科融通式医教研创新生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让医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手拉手”,一起解决临床难题。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疗总监李国新曾用“六个互通”概括ACP的核心——数据统一联通、核心资源共享、教师发展联动、跨学科合作支持、人才共用培养、学生联合培育。这就像搭建了一个医疗“超级平台”,让原本分散的医疗资源、科研力量和教学资源实现“一键整合”。
二、全科医学科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彭夫松
被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全科学术临床中心临床副主任
人员配置:全科医学科主任彭夫松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全科学术临床中心临床副主任。
技术应用:打造“智能全科服务体系”,通过多层次AI化技术,解决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生不足、双向转诊及信息孤岛难题。
数据库建设:参与建设清华“健康数据库”和“慢病数据库”。
三、放射科
被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放射影像学术临床中心临床副主任
团队架构:放射科主任杨家斐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放射影像学术临床中心临床副主任。
服务与平台:建立规范化放射影像医疗服务体系,搭建智慧放射影像大数据共享平台。
学科融合:打造放射影像医工交叉创新团队,建设青年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医教研融合发展。
目前,彭夫松主任和杨家斐主任已分别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两大ACP中心临床副主任,标志着我院在医教研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随着ACP建设深入,患者将享受到“基层首诊-云端会诊-精准转诊-康复管理”的闭环服务,真正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落地实践。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内容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