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院庆50周年系列科普】提防带状疱疹,助力老年慢病健康
健康老龄化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增大,目前已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明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中老年人群注意提高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推进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
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器官自然衰退,机体免疫力下降,对感染性疾病的罹患风险也会增加,一旦感染,往往病情也会比较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带状疱疹作为老年人群常见感染性皮肤病之一,年龄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且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严重。我国75%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而慢病患者的带状疱疹风险是非慢性病者的1.23-2.08倍,发作后也加大了慢病管理的难度,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带状疱疹这个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老百姓俗称缠腰龙,蛇盘疮,蛇缠腰等,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潜伏于神经节内再次被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初次感染病毒后表现一般是小时候得的水痘,也有些人没有出水痘,但这个病毒阳性率很高,美国一项研究数据显示,50岁及以上人群99.5%体内都有这个病毒,1/3的人一生中会由于VZV再激活而罹患带状疱疹。欧洲地区发病率为(3-4)/1000人年,50岁后发病率为(7-8)/1000人年。中国几乎所有50岁及以上成人曾感染VZV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病例约为156万,目前已有PHN患者超过400万。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发疹前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约1-3天。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可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出现。 疼痛可为钝痛、抽搐痛或跳痛,常伴有烧灼感,多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老年、体弱患者疼痛较为剧烈。
特殊临床类型: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顿挫型带状疱疹;播散性带状疱疹等,疼痛症状严重者有死亡风险。
并发症
病毒感染可致严重并发症,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可发生眼带状疱疹,如发生角膜溃疡可致失明。病毒侵犯脑神经,可出现面瘫、听力丧失、眩晕、咽喉麻痹等。在极罕见的情况下,还可发生播散性带状疱疹,伴有高热和毒血症,甚至发生高病死率的带状疱疹肺炎和脑膜脑炎。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感染后的常见并发症,但目前治疗效果有限,常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除患病后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中老年人应该提高对带状疱疹疾病危害认知,树立积极主动的预防、接种观念。
保持清洁卫生
中老年人:50岁以上,身体出现免疫衰老,抵抗力下降的人群。
慢病人群:患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慢阻肺等的患者。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HIV、肿瘤、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等的患者。
一些常见的慢病人群更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发病人群,罹患疾病后对原有慢病管理加大难度,从而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罹患带状疱疹严重影响慢病管理。一项研究表明,血糖控制良好(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在罹患带状疱疹后,有24%出现HbA1c水平升高(HbA1c>6.5%)。
带状疱疹可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症状,研究显示,25.50的患者罹患带状疱疹期间出现呼吸困难,18.80%的患者COPD症状加重,12.0%的患者COPD病情加重。
带状疱疹患者有更高的中风、心梗及心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研究显示,带状疱疹发生后首月中风风险增加78%,带状疱疹发生后首月中风风险增加68%,带状疱疹发生后3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31%。另有研究显示,相比于HZ患者住院前,HZ患者住院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5-10倍。
发病时间
VZV病毒是亲神经性的,所以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时,身体表面的疱疹会沿着某一部位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大多出现在身体一侧的胸背部、腰部及头面部,持续时间一般为2至3周,而老年人的疱疹则往往需要3至4周才会消退。
一旦患上带状疱疹,一定要及时就医,尤其是老年人群,因带状疱疹非常容易误诊从而延误了最佳黄金治疗时间72小时,首选皮肤科、疼痛科、神内科等科室就诊,前期需给予足量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以及规范的抗炎止痛治疗,才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神经损伤,最大限度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必要时需要行微创介入治疗、针刺治疗、臭氧治疗等。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抗病毒治疗:常见的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嗅夫定等。
2、镇痛治疗: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塞来昔布、曲马多等
3、营养神经治疗:甲钴胺、维生素B12等。
4、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等。
5、糖皮质激素:加强龙、泼尼松等。
理疗:
红外线、紫外线、氦氖激光等。
有创治疗:
1.神经阻滞技术:将少量激素、局麻药、营养神经药混合注射到病损侵犯的神经起到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的作用。
2.皮内注射:亚甲蓝,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其可能通过暂时性的灭活受损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阻断感觉神 经纤维的疼痛传导,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也可能通过直接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诱发抗伤害性刺激作用而发挥镇痛作用。
3.神经射频调控:除掉传递痛觉的C纤维,不破坏感觉和运动功能,通过改变中枢镇痛物质或神经髓鞘中的传递结构而发挥镇痛、 消炎作用。
4.脊髓电刺激治疗:这是目前公认的国际上最有效,副作用几乎没有的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原理是:通过刺激脊髓背角,基于闸门理论学说减少神经性疼痛信号传导通量,从而明显降低神经可塑性改变的发生,由此中枢敏化得以遏制。此外,由于神经电刺激双向传导作用亦可改善外周神经有害神经递质释放,从而抑制外周敏化的持续作用。
预防
谈到预防,除了日常均衡营养饮食、避免劳累、积极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外,接种疫苗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目前用于预防带状疱疹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已在很多国家批准使用,该疫苗主要用于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目前上市的含有带状疱疹病毒糖蛋白E和AS01B佐剂的重组亚单位疫苗在一项大型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发现,该疫苗预防带状疱疹的效力可达97.2% ,10年的保护效力依然高达89%。因此专家建议,50岁以上慢病患者人群积极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降低发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疫苗
根据美国ACIP指南,带状疱疹发病期患者应等疾病的急性期结束且症状完全消失后,进行接种。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为非活疫苗,相关研究对患有常见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呼吸系统疾病或慢性肾病等)的患者的保护效力进行事后分析,结果表明在合并基础疾病患者中的保护效力(84.5%-97%)与总体保护效力相一致。接种反应多为轻至中度的。比如注射部位表现为发红、肿胀和疼痛;全身反应表现为肌痛、疲乏等,无须特殊处理,一般1-3天可自行缓解。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以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为非活疫苗,没有毒力返祖风险。鉴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罹患带状疱疹风险更高,他们是疫苗接种的最高优先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咨询临床医生合适的接种时机。
温馨提示
无论是否有水痘、带状疱疹患病史和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史,均可接种,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仅用于预防用途,不适用治疗已发生的临床疾病。
对疫苗所含活性成分或任何辅料成份过敏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接种,急性严重发热疾病时应推迟接种。
疫苗接种事宜可咨询现住址所在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成人预防接种门诊
注:文章仅用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文中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标签:
- 皮肤科